歷年成果 / 2013 / 西螺延平老街日記3- 「從廢墟老屋到青年聚落之路」
起心動念想寫這本書,是從99年(2010)開始的。90年前後,螺陽文教基金會每年搬一次家,常有居無定所的煩惱,91年更發生非自願的遷離中山路兒童福利中心時,我常思索應該為基金會找一處長居久安之地,那年,適逢文建會(現文化部) 陳郁秀主委提出「地方文化館」政策,我大膽請好友蕭澤梧去央請四位舅舅提供免費使用同意書,讓螺陽文教基金會進駐西螺老街的捷發乾記茶莊老屋,設立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,做為西螺文化推廣的工作基地。自此而後,螺陽立足西螺老街,做為西螺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開端,既使,當初打開捷發老屋時,是由復水復電,重修一進一樓地坪,擺二張桌子就開始工作了。幾年間,我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,由一進中間往後移動,二進穿堂,再往後到三進大廳,99年(2000) 前,能使用的也只有第一進到第三進中脊位置及一進二樓而已。同仁們的辦公地點是二進的穿堂,一般人錯以為通風,卻不知實是冬冷夏熱,苦不堪言,難怪常留不住好人才。因為老屋樓層板損毀嚴重,多數房內無法使用,經年累月的修繕工作不曾斷過。直到100年(2011),雲林縣政府以西螺旅遊服務中心發包修繕第一期,主結構與水電。101年(2012)再獲文化部與雲林縣政府以歷史建築身份修繕第二期工程,然而公部門只能出資70%,屋主需自籌30%,為了讓捷發老屋完整修繕,做為西螺老屋再用活化的亮點,螺陽暫先承諾自籌款部份。所幸,102年(2013)8月19日,在許多鄉親好友的支持下,螺陽以藝術品拍賣方式,募得最後的差額款項。捷發老屋歷史建築修繕事件,創下了雲林縣首樁公私部門合作修復私有歷史建築的案例。螺陽文教基金會營運的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,一直都是雲林縣唯一的民間經營的私有地方文化館。為了一份愛鄉愛土的簡單理想,一夥人樂於付出,集合眾力,從修一間別人的老屋開始,到修成一條老街。空間硬體只要經費到位就好,老街居民的自信、經濟與文化振興等軟體,就需要慢火來焙。102年(2013)西螺老街居民的面容嘴角,由下彎線轉成上彎線,有人自動談起,97年我提出的西螺老街管理自治會,一切事務的發展,都朝向正面而行,所以我放棄了漸行漸遠的「區域型文化資產」計畫,轉向以社區營造精神為主的「村落文化發展」計畫,為西螺老街營造未來。期待一切的美好繼續延續下去,地方文化的自主性應為如此,亦應如此。政策計畫方法都只能是引導,而非主導。本書書寫96年-102年老街活化過程諸事,我亦視為西螺新文化復興運動部份,日後可供做為歷史片段之佐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