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年成果 / 2016 / 西螺當代藝術季-藝術浸潤空間
「2016西螺當代藝術季」為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,7月29日上午在西螺戲院前熱鬧開場,展期為期一個月。財團法人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結合地方公私部門一起合作,創造出一場以突顯「地方場域精神」為主的藝術展演,由螺陽文教基金會 何美慧董事長、日本藝術家 大谷俊一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 宋璽德教授共同擔任本次藝術季的策展人,有來自台灣、日本、孟加拉共15位藝術家與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17位師生參與,透過駐地西螺擷取「地方」元素,引導出西螺歷史文化的特殊性,並採用裝置、木作、鋼雕、影像、多媒體等藝術表現,創造出專屬西螺的藝術。
隨著社會發展,歷史痕跡一點一滴的被「地方場域」快速的轉變所埋藏。一段曾經存在的史實,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淡化稀薄。西螺老街一百多年前曾受日本文化影響,那些蘊藏在庶民生活的舉手投足中,潛沉在居家巷弄間傳達出來的細微真實,耐心尋覓仍可看出端倪。日本大正-昭和年代相關的素材或記憶,在日本現代社會中,已難感覺再看到,但是在台灣各處的老鄉鎮,卻仍隱約可感覺那不易顯見之物的存在。藉著西螺當代藝術季,運用「在老街生活,以新藝術、心觀感浸潤於歷史場域中」的理念,激勵居民參與藝術家營造的環境場域活動外,藉歷史空間連結地方故事,引領日常生活忽略的空間事務,除了串聯激發居民感情外,也引導出台灣老城鎮的新發展方向。現代社會的基礎,是集合人們的生活意識和行動而產生的日常累積,也就是地方生活文化。
西螺老街活化運動開始於2007年,8年來在公私部門卯力合作下,街區景觀雖有明顯改善,並已重新再用45間老屋空間,但距離像世界組織「Cittaslow慢城」那樣優質理想城鎮生活的目標,營造適合年輕子弟留鄉繁衍的環境,尚有大段路要走。1989年策畫德國魯爾工業區轉型成功的甘舍教授曾說:「文化與生態的力量,需要藝術」。「讓藝術來作為地方文化再發展的創新技術」。我們認為現階段社區活化中,最重要的居民參與,需要透過藝術行動的實驗力量,來解構僵痼的社區文化,激發居民來重新審視環境與生活的關係,所以,本活動將被視為西螺老街活化運動的2.0進階版。
開幕地點以西螺戲院為主要場景,老戲院配合現代舞,在新舊、動靜之中尋求更新活化的機會。含西螺老街、高灘地、修文路、中山路、建興路各處共21處,展場廣闊故開幕式以約50部重機車連結各展場,歡迎各位記者蒞臨參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