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頁
  • 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
  • 歷年成果
  • 2016
  • 2016金屬雕塑創作營

歷年成果 / 2016 / 2016金屬雕塑創作營

第四屆臺藝大鋼鐵雕塑營於7/18(一)上午於應谷花園、公正路延平路交叉口發表2件公共藝術創作,本活動由雲林縣政府主辦螺陽文教基金會承辦,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宋璽德系教授在暑假期間,帶領金屬組學生16位,駐地西螺22天,以西螺大農倉為創作地點,利用102年西螺大橋汰換之舊鋼骨為材料,在西螺街角構思創作,發想作品期間除了解西螺在地文化、地方空間脈絡外,也在期間與地方居民溝通、討論,希望打造出有屬於西螺在地獨特魅力的藝術創作。
 
這次完成的兩件作品分別表達不同的創作理念,「辵」是人來人往、走走停停的意思,作品外型如橋一般,期待觀賞者透過走在橋上的時候,不受場地荒蕪的困擾,駐留在此。創作地點選在老街旁的應谷花園,應谷花園裡留下的古樹、古井、古牆,深深地感動著學生,「橋」的意象融入花園,在不改變當地的一草一木的情況下,讓觀者在上行走,如同河流一般,可以踏過這座舊鋼骨重新建構的橋,突破原先雜草叢生的花園,給人們一種「穿越奇境、身在其中」的浪漫。
 
而另一作品「基桁墩座」的創作學生,則是感動於西螺大橋過去肩負的歷史及地位-西螺大橋除了串起南北兩岸的交通,更是文化傳播、經濟起飛的見證者,作品希望讓觀賞者可以坐臥其上,任憑雙腳懸空擺盪,勾勒出弧度,閉上雙眼,仔細傾聽老橋訴說著的老故事,回味西螺繁華時光,大橋承載的不僅是車輛,也乘載著人與土地之間深厚的連結。
 
臺藝大學生即使在酷熱的天氣環境中,依舊不畏辛勞面對這些厚重與巨大的的舊鋼骨,將大農倉變成一個藝術創作工廠,揮灑汗水完成兩件作品,使大橋舊鋼骨重新雕塑有新風貌,讓西螺留下年輕、創意且富有歷史意義的鋼鐵作品,也替為西螺老街邁向目標,再向前進一大步。